构建儿科分级诊疗新格局,积极作为缓解湖北儿童就医难
缓解儿童看病难,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不仅是涉及到儿科建设的医卫议题,更是与万千家庭休戚相关的民生工程。开展专科联盟建设是深化医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路径之一。
2016年,武汉儿童医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肩负公立医院责任与担当,在省市卫健委支持与指导下,率先牵头成立湖北儿科医疗联盟,联合湖北省及周边229家医疗单位,成功构建湖北儿科1+17+N的分级诊疗新体系,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发展模式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典型模式推广。
(一)强化公立医院责任与担当,搭建分级诊疗组织构架
为基层儿童提供均等化的医疗服务,医联体建设是关乎民生与民心的重大工程。武汉儿童医院肩负改革重任,强化大局观念,从湖北省儿科医疗发展的全局角度,对湖北儿科做出长远科学规划。
省市卫健委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武汉儿童医院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集全院之力开展联盟创建工作,成立了“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理事会”,并设立了常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与秘书处,并成立188位专家的联盟专家库,制定《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章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专家库管理办法》、《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成员医院考核办法》等纲领性文件,与成员医院签订协议,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保障了联盟高效运转。
(二)汇聚省内外儿科资源,构建湖北儿科分级诊疗新体系
自2016年3月成立至今,湖北儿科医疗联盟成员单位发展至229家,以省市儿科医疗资源为主体,范围覆盖湖北省内所有市(州)并辐射江西、河南、陕西、新疆等省份。
通过组建跨区域儿科联盟网络,发挥各个区域核心医院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县级医院发展,县级医院指导家庭医生开展儿科医疗保健服务,形成1个核心医院(湖北省儿童医疗中心)+17地市级核心医院(专科分联盟、质控分中心)+N个县级医院+乡镇及家庭医生的“1+17+N模式”,让优质儿科资源覆盖到最基层。
在联盟内,常规开展危重患儿转诊转运工作,为这些孩子畅通绿色生命通道,创新性建立“五个一”系统,包括一部危急重症呼救电话、一个联盟接待处、一张双向转诊单、一支精干的医护转运团队、一套陆空急救转运体系等。
8年来,联盟双向转诊1.7万余名患儿,救护车转运危重患儿10000余名,其中直升机转运3例。危急重症转诊占比73%。基层儿科承接能力明显增强,联盟下转病种从呼吸、消化等常见病种增加到神经、血液、心血管、外科等17个专科疾病。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留当地,疑难杂症转上来的分级诊疗格局。
(三)下沉优质儿科资源,为全国性医疗难题提供“湖北样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基层儿科实力提升,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解决健康问题。
为此,武汉儿童医院积极整合全省三级医院儿科力量,成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专家库”,188位联盟专家及湖北儿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定期下沉到基层医院。通过开展儿童健康行活动,专家下基层一对一带教坐诊、培训授课、儿科质量督查、贫困孩子救助四管齐下,切实增强基层儿科服务能力,缓解孩子看病难。
截至目前,已下沉儿科专家964人次,开展义诊134场,受益大病患儿20000余人次;开展诊疗巡讲143场,受益医护人员13000余人次,质量督查同质化管理医院294家(次),足迹踏遍荆楚大地,真正将优质儿科资源送到了基层患儿“家门口”。“2020湖北儿童健康行-恩施站”活动成为疫情后全国首次健康义诊和质量督查活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并慰问医务人员,评价此次活动是复工复产标志性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带动基层、贫困地区儿科诊疗能力。2023年,“湖北儿童健康行”活动荣获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实施“星火燎原计划”,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儿科医生能力,为基层儿科“造血”。推出百名儿科主任高级管理培训班、百名儿科高级医生培训、百名护士培训、百名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新生儿复苏培训等活动,为基层2000余名儿科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机会,并为基层培养学科带头人330人,让他们像星星之火荆楚燎原。
2020年成立湖北省儿科联盟医师学院,每周四晚举办“空中课堂”线上培训项目,通过临床专题讲座、诊疗技术应用及病例分享,提升基层儿科常见病规范化诊治能力,培养基层疑难危重及专科病早期识别和处置能力。目前已举办117期,在线听课45万余人次。2020年举办湖北省首届儿科急救技能大赛,在湖北省及武汉市卫健委指导下,来自全省67家医院,200余名选手参加了心肺复苏、心律失常和气管插管3个比赛项目,通过比赛规范急救操作,更新理论知识,提高基层儿科医生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与处置能力,为危急重症患儿进一步转诊救治赢得时间,从而提升全省儿科危急重症抢救能力。
打造基层儿科“互联网+”工程,成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远程医学中心”,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培训、远程转诊、远程门诊等项目,医疗资源实现了“在线共享”。
实施健康扶贫,推行对口帮扶,从“技术帮扶”到“医疗帮扶”全方位涵盖。给予基层医院新生儿科全方位支持,并设立专项经费实行“师带徒”计划,从临床、教学、科研多维度带教学科带头人,打造基层新生儿救护中心。
(四)精准健康扶贫 惠及贫困大病孩子
家有患重大疾病的孩子,常常因病致贫。为帮患儿们减轻经济负担,2017年联盟启动了“湖北儿科联盟阳光宝宝救助基金”,从最初的医院300万启动资金 ,到现在“阳光宝宝”慈善项目共受到50余家慈善机构、单位的大力支持,救助金额达2.19亿元,救助贫困大病患儿9860名。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湖北省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等50余家慈善机构合作,联合开展天使之旅——湖北省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先天性结构畸形筛查、人工耳蜗项目等筛查救助活动。
(五)获得政府与媒体赞誉,擦亮湖北儿科分级诊疗品牌
经过8年优质资源下沉后,基层儿科得到“盘活”。
一是全省基层儿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93.5%的医院设置了独立的儿科病房,88.6%的医院能够提供24小时儿科门急诊服务,81.6%的医院设置了独立的新生儿病房,80.1%的医院能够使用无创呼吸机。基层医院新技术新业务得到发展,2017年以来,基层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有肺功能、纤维支气管镜、呼吸机的使用等69项,其中开展开展肺功能检查的医院占比最高,达到19%;服务人次最多的新项目是儿童早期发展评估,年均服务411人次。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外科从无到有,从疝气小手术到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手术,2018年创建“湖北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通城县人民医院儿科成为“湖北省县级儿科重点专科”,建立咸宁市最大的NICU病房,通城全县新生儿死亡率由2008年9.2‰下降至2.5‰,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10.6‰下降至3.7‰。
二是全省儿童健康水平提升。2016年到2022年,湖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55.2%,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73.9%,居于中部地区领先地位。出生缺陷发生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新生儿访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不断提升。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不断改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及低体重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儿童营养水平不断提升,常见健康问题如生长发育迟缓、贫血等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四轮驱动”的做法与经验获得政府与媒体赞誉,成为湖北儿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工作。联盟在“2018年全国儿童保健工作大会”上进行了示范推广,并在2018年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南赛区获得“十大人气案例”奖和“十大价值案例”奖。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及省市卫健委高度评价:“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办得很好,很实,思路清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是对二孩政策、解决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2019年联盟模式荣获湖北省医院协会“2019湖北省医院大会医院管理优秀案例”一等奖。2021年,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表彰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武汉儿童医院荣获“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医院。2022年在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和健康界主办的全国医院医联体建设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得跨区域专科联盟十佳典范单位称号。2023年,“湖北儿童健康行”活动荣获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2023年联盟项目在第11届中南六省(区)医院院长高峰论坛上荣获医院管理创新奖三等奖。
鄂儿医联发[2016] 2号 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章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