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术论文一览表
序号 | 期刊及论文类型 | 科室 | 论文题目 | 发表期刊 | 影响因子 | 中科院分区 | 年 | 卷 | 期 |
1 | SCI/SCIE | GICU/综合内科 | Zn2+ improves sepsis-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by up-regulating SIRT7-mediated Parkin acetylation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nal Physiology | 3.7 | 二区 | 2024 | 327 | 1 |
2 | SCI/SCIE | 儿童群体保健科/妇女群体保健科 | Prenatal exposure to PM2.5 and childhood body mass index growth trajectories from birth to 6 years old | Scientific Reports | 3.8 | 二区 | 2024 | 14 | 1 |
3 | SCI/SCIE | 检验部 | The hidden RNA viruses in Blattodea (cockroaches and termites) | Microbial Genomics | 4 | 二区 | 2024 | 10 | 7 |
4 | SCI/SCIE | 检验部/中西医结合科 | Xuanfei Formula inhibited RSV infection by normalizing the SREBP2-mediated cholesterol synthesis process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5.2 | 二区 | 2024 | 15 | / |
5 | SCI/SCIE | 小儿血液科 |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overt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children undergoing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 BMC Pediatrics | 2 | 三区 | 2024 | 24 | 1 |
6 | SCI/SCIE | 新生儿内科/康复医学科 | A novel splice variant in intron 10 of PEX6 is associated with Zellweger Syndrome in a Chinese neonate | Gene | 2.6 | 三区 | 2024 | 928 | / |
7 | SCI/SCIE | 小儿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 | Novel heterozygous variant of ADPRHL2 causes pathogenic variation in CONDSIAS | heliyon | 3.4 | 三区 | 2024 | 14 | / |
8 | SCI/SCIE | 小儿心血管内科 | Clinical analysis of temporary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6 children with fulminant myocarditis |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 1.6 | 四区/Q3 | 2024 | 19 | 1 |
9 | SCI/SCIE | 小儿心血管内科 | combination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mapping,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nd atrial appendectomy in a 5-year-old girl with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a case report |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 1.6 | 四区/Q3 | 2024 | 19 | 1 |
10 | SCI/SCIE | 儿童综合内科一病区(西院) | Severe Hypokalemia and Poor Appetite in a 20-Month-Old Male | Clinical Pediatrics | 1.6 | 四区/Q3 | 2024 | / | / |
11 | 中华期刊 | 小儿神经内科 | 应用机器学习分析吡仑帕奈单药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2024 | 39 | 3 | ||
12 | 北大核心 | 妇幼超声影像诊断科 |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与支气管肺隔离症产前超声表现用于预测新生儿不良转归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24 | 40 | 7 | ||
13 | 北大核心论著 | 普外一 | 儿童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 2024 | 45 | 7 | ||
14 | 北大核心论著 | 重症医学科 |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中国热带医学 | 2024 | 24 | 7 |
二、专利授权清单
序号 | 发明人 | 科室 |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类型 | 授权公告日 |
1 | 张腾姣 | 重症医学科病区 | 一种儿童胃管固定皮肤保护装置 | ZL 2023 2 2558902.4 | 实用新型 | 2024-7-9 |
2 | 甘小琴;徐瑞瑶 | 整形颌面外科病区 | 一种简易实用的矫正头套 | ZL 2023 2 2559214.X | 实用新型 | 2024-7-16 |
三、部分论文简介
(一)GICU/综合内科研究成果探讨Zn2+通过上调SIRT7介导的Parkin乙酰化改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I-AKI)的发病机制,以期为SI-AKI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2024年7月,GICU/综合内科郭俊主任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nal Physiology》(中科院2区/JCR1区,IF=3.7)上发表研究成果:《Zn2+ improves sepsis-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by up-regulating SIRT7-mediated Parkin acetylation》。该研究主要探讨Zn2+通过上调SIRT7介导的Parkin乙酰化改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I-AKI)的发病机制,以期为SI-AKI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为了研究Zn2+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我们通过调控SIRT7活性,探讨Zn2+在SI-AKI中的意义。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腹腔注射ZnSO4或SIRT7抑制剂97491 (SIRT7i),HE染色评价肾小管损伤。在体外,用LPS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获得肾损伤细胞模型,然后用ZnSO4或SIRT7i和自噬抑制剂(3-MA)处理。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活性氧(ROS)、Parkin乙酰化水平、肾损伤分子1 (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表达水平。评估肾小管损伤、炎症状况、焦亡和自噬相关蛋白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焦亡及自噬体形成。我们发现,Zn2+减轻CLP大鼠肾损伤,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肾组织SIRT7活性,抑制焦亡及其相关蛋白水平。在体外,Zn2+提高HK-2细胞活力,降低KIM-1、NGAL、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和GSDMD-N水平和焦亡细胞数量。Zn2+增加了自噬体数量和LC3BII/LC3BI比值,降低了TOM20、TIM23、P62和线粒体ROS水平。Zn2+通过抑制SIRT7活性增加Parkin乙酰化。我们发现,Zn2+通过抑制SIRT7活性上调Parkin乙酰化,促进自噬,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焦亡,从而改善SI-AKI。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研究了Zn2+治疗CLP诱导的脓毒性大鼠,可能减轻SI-AKI。首次阐明了Zn2+对SI-AKI中SIRT7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对调节SI-AKI的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证实了Zn2+对HK-2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另外,我们发现LPS诱导的NLRP3炎性小体激活介导的HK-2细胞焦亡在Zn2+干预后被抑制。这些都为SI-AKI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52/ajprenal.00337.2023
(供稿:GICU/综合内科郭俊)
(二)儿童群体保健科研究团队基于人群队列,探讨产前PM2.5暴露对儿童从出生到6岁的生长轨迹的影响
2024年7月,儿童群体保健科/妇女群体保健科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中科院二区/Q1,IF=3.8)上发表了研究成果《Prenatal exposure to PM2.5 and childhood body mass index growth trajectories from birth to 6 years old》。该研究旨在分析母亲不同孕期PM2.5暴露对儿童早期生长轨迹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人群队列,探讨了产前PM2.5暴露对儿童从出生到6岁的生长轨迹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正常生长轨迹的儿童相比,产前PM2.5暴露可增加缓慢生长轨迹的风险,同时降低快速生长轨迹的风险。母亲年龄、孕前BMI和分娩史可改变这些关联。这些发现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暴露于PM2.5对儿童早期的生长轨迹有长期的负面影响。据我们所知,这项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利用0-6岁儿童身高和体重的重复测量数据探讨母亲产前PM2.5暴露对儿童早期生长轨迹影响的研究之一。本研究关注的是儿童早期的生长轨迹,而不是在某个时间点获得的BMI测量值,这可以让我们了解特定生长时间段内速度和斜率的变化,并提供识别易感表型和进行潜在干预的机会。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68096-1
(供稿:儿童群体保健科谭亚飞)
(三)中西医结合科团队研究成果探索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机制,为中药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2024年5月,中西医结合科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中科院二区,IF=5.2)上发表研究成果《Xuanfei Formula Inhibited RSV Infection by Normalizing the SREBP2-Mediated Cholesterol Synthesis Process.》。该研究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宣肺复方颗粒剂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机制。
本研究利用BALB/c RSV感染-药物治疗模型,模拟RSV感染的多个时期,研究中药宣肺复方颗粒剂(XFF)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肺组织切片H&E染色的组化分析、促炎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共同证明,XFF改善RSV感染过程中的过度免疫激活,后者是预后不良事件(如哮喘、肺炎)的重要成因。感染-治疗早期,XFF治疗组RSV滴度和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提示XFF可能具有非免疫依赖的抗RSV病毒感染机制。转录组分析系统揭示,XFF的治疗效应主要表现为修正异常激活的免疫系统,改善RSV感染引起的脂肪酸和胆固醇代谢紊乱。而宿主细胞的脂质代谢紊乱与RSV感染密切相关。脂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治疗模型内胆固醇水平变化与通路转录活性改变趋势吻合。早期研究证实,RSV感染诱导的宿主胆固醇合成增加会促进病毒的侵入与复制。体外条件下,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洛伐他汀降低RSV感染细胞模型的病毒载量,下调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呼应多组学联合分析提示的胆固醇合成靶点。利用药物活性成分查询、分子对接和质谱测试分析,提示XFF中成分豆甾醇和β-谷甾醇是XFF抑制RSV感染的潜在活性成分。体外研究证实,β-谷甾醇和豆甾醇阻碍SREBP2切割成熟,继而抑制胆固醇合成和RSV复制。本研究为中药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4.1387062
(供稿:西院区中西医结合儿科病区熊小丽)
(四)血液科研究团队成果:首次评估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显性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预后,或为胃肠道出血的预防提供依据
2024年7月,血液科研究团队在《BMC Pediatrics》(中科院三区/Q2,IF=2.4)上发表了研究成果《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overt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children undergoing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该研究评估了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患儿显性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预后。
显性胃肠道出血是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并与高死亡率相关。目前,大多数关于HSCT后显性胃肠道出血文献的研究对象为成年患者,关于儿童显性胃肠道出血的信息相对较少。该研究对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haplo-HSCT的123例血液疾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aGvHD是最常见的单一出血病因(13/31, 41.9%),aGVHD联合感染是最常见的多因素出血病因(12/31, 38.7%)。与未发生显性胃肠道出血组相比,显性患者的OS降低,NRM增加。在多变量分析中,III–IV级aGvHD、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和巨细胞病毒(CMV)血症是haplo-HSCT后发生显性胃肠道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创新点及价值:本研究首次对儿童单倍体移植后显性胃肠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或为胃肠道出血的预防提供依据。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87-024-04950-5
(供稿:小儿血液科祁闪闪)
(五)神经内科及急危重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临床与基础实验相结合,证实ADPRHL2 基因突变对儿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性
2024年7月,小儿神经内科及急危重症中心团队在《heliyon》(中科院3区,IF=3.4)上发表成果《Novel heterozygous variant of ADPRHL2 causes pathogenic variation in CONDSIAS》,研究通过临床与基础实验结合,证实ADPRHL2基因的一个新的复合杂合突变发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致病性。
ADPRHL2 突变相关应激诱发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病变伴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CONDSIA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预后极差。ADPRHL2 编码ARH3,参与ADP核糖基化以去除聚-ADP核糖(PAR)。本研究在一名30个月大的男孩体内发现了ADPRHI2基因的一个新的复合杂合突变(c.580C>T,p.Gln194Ter)和c.803-1G>A,男孩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步态不稳、脑电图异常和发育迟缓,并于症状出现后4个月因惊厥死亡。研究通过构建突变质粒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ARH3和PAR的表达,根据ACMG指南,证明ADPRHL2基因c.580C>T(p.Gln194Ter)和c.803-1G>A是致病性的,并明确该基因突变致病等级。
原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295978/
(供稿:小儿神经内科晏爽)
(六)神经内科联合药学部研究团队发表成果:关注抗发作药物吡仑帕奈在治疗癫痫局灶性发作患儿的相关疗效、安全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
2024年3月,神经内科联合药学部研究团队在《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第39卷第3期上发表论著《应用机器学习分析吡仑帕奈单药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关注抗发作药物吡仑帕奈应用癫痫局灶性发作相关疗效、安全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
研究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癫痫局灶性发作的患儿资料。以吡仑帕奈单药治疗第3、6、12个月疗效为因变量,患儿性别、起病年龄、吡仑帕奈单药治疗的初始年龄、病程、体重、体重指数(BMI)、发作频率、癫痫综合征、病因、既往史、发育迟滞、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血药浓度、CYP3A4、CYP3AS基因突变情况等因素为自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项因素对吡仑帕奈单药治疗疗效的影响;采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模型及决策树模型分析影响疗效因素的重要性序列并寻找最佳分类界值切点。研究共纳人43例患儿(男31 例,女12 例),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患儿BMI数值越大,吡仑帕奈治疗局灶性癫痫的疗效越差(HR=0.74,95% CI:0.55 ~0.99,P=0.045),且通过机器学习发现患儿的BMI是影响临床疗效的显著性协变量,当BMI≥21.8 kg/m时负向影响疗效更显著。吡仑帕奈单药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痛的临床疗效与患儿的BMI值相关,单药治疗肥胖癫痫患儿可能需适当增加吡仑帕奈剂量确保其疗效。
原文链接:https://rs.yiigle.com/cmaid/1492879
(供稿:小儿神经内科易珈沁)
四、专利简介
(一)一种儿童胃管固定皮肤保护装置
胃管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喂养方式,而由于胃管自身的重量及固定方式临床上无论是使用材质为防过敏胶布,粘贴方法为“工字型”或者“一字型”,都可能会导致年龄较小,皮肤较为娇嫩的患儿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为避免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故设计一种儿童胃管固定皮肤保护装置,以解决临床上必须鼻饲患儿的胃管固定装置。
该装置包括左卡座以及右卡座,所述左卡座设置在右卡座一侧,所述右卡座通过两组调节结构与左卡座连接,所述调节结构用于对左卡座与右卡座的间距进行调节;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设置在右卡座一侧表面,所述调节杆一端滑动设置在调节口内,所述调节口设置在左卡座一侧表面,所述调节口设置用于对调节杆进行定位的卡接组件,所述右卡座与左卡座一侧表面均设置粘胶贴,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不同规格的胃管进行固定,固定操作便捷,使用范围广,同时其保证了患儿皮肤的通气性,大大提高了使用时的舒适度,避免了患儿皮肤过敏的情况发生。
(供稿:重症医学科病区张腾姣)
(二)一种简易实用的矫正头套
矫正头套用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术后康复治疗同样尤为重要。手术是切断斜颈腱性条索,伤口加压包扎,但是术后的患儿恐惧,害怕疼痛,头部始终向手术患侧歪斜,无法摆正,容易导致肌肉再次粘连,为了防止患儿头部不自主的向患侧歪斜,防止肌肉再次粘连、挛缩,使用矫正头套进行矫正。现有技术在使用时,矫正头套可以固定患儿头部于过度矫正位,便于术后康复,但是固定在患者头部外围的时候进行伸缩调节,两侧的挂耳结构容易产生位置移动无法进行固定和调节,灵活性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易实用的矫正头套,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固定在患者头部外围的时候进行伸缩调节,两侧的挂耳结构容易产生位置移动无法进行固定和调节,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有限制组件,通过调节框即可沿着头套的外侧进行位置调节,即使伸缩调节后依旧能够根据情况调节位置来避免无法挂在耳朵上,利用右侧的限位框即可为内部的调节滑块结构提供安装位置,利用螺杆旋钮旋转即可带动螺纹套以及调节滑块挤压定位尖头插入头套的外侧,从而进行限制,避免在使用的时候产生晃动,利用限制组件即可根据情况进行调节,大幅提升灵活性;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伸缩组件,解决现有的头套与臂带之间的连接采用弹性结构容易产生回弹影响矫正效果和不便于进行调节的问题,通过设置有两组组合的调节板结构,以及中部的齿条与旋转齿轮进行啮合即可根据旋转齿轮旋转控制伸缩调节,旋转收缩或者外展即可直接进行调节,且调节后本身处于弹性的状态避免回弹影响矫正效果。
(供稿:整形颌面外科甘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