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呼吸道病毒高发的冬季,新冠疫情此起彼伏。无论面对新冠病毒,还是普通的呼吸道病毒,我们除了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宅在家、不聚集等必要的防疫手段外,还能做些啥呢?在这里介绍几个中医防疫小妙招,帮助宝宝提升免疫力,抵抗病毒侵袭。
戴香囊,避疫气
新冠病毒感染在中医属“疫病”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感染疫毒发病,其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宜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温疫论》中提到:“疫者,感天地之疠气”,与五运六气、所处时空关系密切,故宜避其邪毒,天人相应,整体防疫,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都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防疫的作用。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芳香性中药挥发之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可开泄腠理、活血化淤、宣畅肺卫、平衡阴阳,进而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荐的《中医药居家预防养护简易手册》也明确提到了本草香囊的预防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山奈、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等,其中大多富含有挥发油成分的物质。如苍术挥发油,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黑曲霉菌、黄曲霉菌、枯草牙孢杆菌等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或杀灭作用。另外,这些中草药散发出来的浓郁的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可将香囊携带于身,置于家中、车内,香气包裹身体、充盈期间,入七窍、渗毛孔,可辟除秽浊毒气,防疫侵袭,方便、安全、有效。
每日嗅闻数次,可以宣畅肺气、舒达气机,提升机体御邪能力。
防疫方,避邪伤
清代医家王孟英评道:湿热盛时,疫气流行,可服之,以清肃肺气。肺胃清降,邪不自容,为湿热上蒙之要药。此外,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若想通过服用中药改善身体抵抗力,请找专业中医生辨证治疗,调理体质,从而增强抵抗力。
中药处方和服用方法:
预防方:金银花10克 连翘5克 黄芪15克 麦冬10克 霍香10克 防风7克 薄荷3克 桔梗5克 芦根10克 生甘草5克
12岁以上人群:中药颗粒剂,1天1付,每天早晚各服1次(饭后40分钟),每次冲服100毫升,连续服用5天。
6—12岁儿童:服用成人用量的一半。孕妇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养护正气要做到适应自然规律,注重心态平和,保持运动锻炼,避免过劳,躲避邪气入侵。
疫情当前,我们要做到:顺四时、适寒温,预用药、防邪伤。
调饮食,勤锻炼
“未病先防,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注意调整个人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避免邪气入体。
顺应自然界寒暑变化规律调养自身,使志安宁 、肺气清,收敛神气。
保持心态平和: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志太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出现,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努力做到《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暴饮暴食,按时吃饭,饮食应当尽可能地保持清淡,应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和水果。另外要多吃鱼和肉等高蛋白食用,食用这类食物能够增加人体对于蛋白质的提升,增加人体免疫力。每日还要注意水分的摄入,在喝水的时候要注意少量多次,多喝水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在疫情期间也要注意锻炼身体,可以到人流量较少的公园或者是野外进行适当的运动,不管是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说,坚持锻炼都是一个能够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每天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强健体魄,抵御病毒的入侵。
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都是居家可以从事的运动锻炼活动,推荐练习时间 10-15分钟左右,建议每天 1-2 次,但不要在饭前、饭后进行剧烈运动。
常推拿,补正气
小儿推拿集治疗和保健于一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操作,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1、上推天门
【位置】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方法】两手拇指交替上推天门穴1至2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具有治疗感冒、近视等作用。
2、分推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毛向眉梢成一条直线上。
【方法】两手大拇指从眉心向眉梢推,推摩坎宫穴30至50次。用两拇指的桡侧,从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为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功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具有治疗感冒、头痛、近视等作用。
3、按揉太阳
【位置】太阳位于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方法】将一只手的拇指指腹紧贴太阳穴附近,顺时针方向揉按30至50次。使用相同的手法揉按另一侧太阳穴。
【功效】驱寒。具有预防和治疗感冒等作用。
4、摩腹揉脐
【位置】以肚脐眼为中心的整个腹部。
【方法】将一只手的手掌紧贴皮肤,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做顺时针运动(腹泻用逆时针),5至8分钟。
【功效】健脾消食。具有促进消化吸收、治疗腹胀和便秘的作用。
5、捏脊
【位置】从尾骨尖到颈部大椎的脊柱中间及两旁。
【方法】双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从下往上移动,8至10遍,以皮肤潮红为度。
【功效】疏通经络,提高正气和免疫力。
以上这些治疗方法都可以到武汉儿童医院4楼B区中西医结合科进行咨询。
祝宝宝身体健康,顺利度过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