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手机扫一扫

English 导医版 专业版
首页  > 专科 > 小儿耳鼻咽喉科
孩子发热了,要立马送往医院吗?
发布时间:2023-01-18

在发热门诊工作的这段时间,耳畔旁时常萦绕着这样的声音,虽然大部分家长知道什么是发热,只有少部分家长靠触觉感知患儿体温,但小朋友们一旦发热,他们还是会不知所措,主张立即就医,甚至因体温暂时不能降至正常而反复就医,对发热的处理也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 多数家长认为发热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症状。

发热是人体对外袭病原菌的有效免疫应答反应,如发热在可控范围内,对孩子身体是一种保护:①提高免疫 ;②抵抗病原体 ;③ 控制疾病发展 ;④清除感染灶。

 

误区二:退热出汗过程中,担心受凉,包被过多。

小儿发热时体内聚集的热量无法迅速消散,采用捂汗的方式具有加重病情的危险性,无论是高热时,还是退热出汗过程中都应脱掉过多的衣服、掀开多余的披被,达到散热的目的。

 

误区三:发热就应立即使用退烧药。

国内儿科医师建议,腋温超过38.5 ℃时使用退热药,既往有过抽搐病史的患儿38 ℃时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在38 ℃左右,能吃能喝能玩,精神如常,除发热外无其他症状,这种情况并不需要着急用药,家长注意观察体温和症状。

 

误区四:发热就应立即使用抗生素。

也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感冒是病毒感染,若体温最高峰下降,间隔时间延长,吃药就是有效的,一般3d左右体温就会逐渐恢复正常,如3d后仍发热需要就医化验血分析,必要时加抗生素治疗。

 

误区五:输液比吃药退热快。

部分家长总认为发热的解决方法就是输液,治愈快、少遭罪。事实上,输液没有依据证实比吃药退热快。体温的高低不是决定输液的标准,是否输液要依据发热的病因、程度来判断。只有严重细菌感染、病情危重而不能进食或者脱水等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而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多休息、多饮水、服药观察即可。

 

避开了以上误区后,我们发现:其实,除个别病情较重,需住院通过药物治疗外,多数发热小儿可以通过家庭式护理照料,使疾病获得转归与预后。那如何对发热小儿,进行家庭式的护理照料呢?

   

小儿发热家庭护理的要点:

 

一、物理降温:

(1)补充体液:给宝宝多喝温开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实用且非常有效,适用于所有发热的宝宝。

(2)温水擦浴:即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水的适宜温度为 32℃~34℃,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以上,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区域。

 

二、药物降温:

(1)温度临界点:如体温升至38.5 ℃以上,精神不好,四肢发凉,就要考虑用退热药。

(2)因年龄而异:≤3个月的小婴儿只要体温在38 ℃以上,就应该立即就医;>3个月的婴儿体温在38.5 ℃以上,一般建议服用乙酰氨基酚退热;>6个月的婴儿如果需要药物降温的话,建议服用布洛芬。

 

三、病情观察:

(1)定时测温:发热时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一般每4 h 测量一次体温,特殊高热惊厥和超高热的患儿需1-2h测量一次,进行退热处理 30 min~1 h 后复测体温。

(2)密切观察:密切观察生命指征和精神状态,有异常及时发现并处理。

 

四、科学的饮食喂养:

(1)摄入量:幼儿发热期间,体内水分及营养要素比平时消耗都要大,因此,要保证幼儿足够的摄入量——足够的水分和各种营养要素。

(2)喂养方式:可采用多次、少量、适合口味的喂养方式。即喂养次数要多,突破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每次喂养的量不宜过多,过多容易呕吐。

(3)饮食选择: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稀粥、豆浆、菜汤、水果汁、蒸蛋等营养丰富,适合患儿食用。

 

五、行为干预:

(1)口腔护理:长期发热,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发酵,促使细菌繁殖,所以勤漱口、早晚刷牙、保持口腔卫生的举措至关重要。

(2)环境要求:注意室内通风,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室温维持在18℃-22℃左右,确保衣着适当,避免捂热或受凉。

 

家长们了解了发热的原理,避开了发热处理的误区,掌握了家庭护理的要点。那么,在孩子出现发热的时候, 就可以从容应对,科学处理。但孩子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建议来医院就诊:

1. 当孩子发热超过三天,或者三月龄以下的婴儿一旦出现发热,就要来医院就诊。

2. 当孩子发热伴有皮肤颜色改变,或出现皮疹,持续腹痛或反复呕吐,剧烈的咳嗽或喘息以及其他严重症状时需要来医院就诊。

3. 当孩子发热伴有难以安抚的哭闹,服用退热药体温正常的间歇期内,孩子精神仍差,活动减少,也需要带孩子来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