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全球已经有几十亿成年人接种各类新冠病毒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1年7月我国批准3-17岁人群可以展开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紧急使用。目前我国批准紧急使用于儿童的疫苗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要求接种2剂,2剂之间间隔≥3周,第二剂应该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完成。
在全民接种的大潮中,儿童慢性内分泌疾病患者能否安心接种呢?武汉儿童医院遗传代谢内分泌方面的专家将为您支招。
敲黑板:儿童慢性内分泌疾病患儿需要接种新冠疫苗!!! 儿童内分泌疾病患者中大多数机体免疫功能无显著异常,理论上不影响疫苗接种效果。但是,一方面,偶然发生的疫苗接种反应如发热、食欲下降等,可能使原发病出现病情波动,如血糖波动、代谢紊乱发作等;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存在,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故若无特殊禁忌,慢性内分泌疾病患儿原发病稳定期均建议接种新冠疫苗。 不同内分泌疾病患儿接种注意事项: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患儿甲状腺功能稳定时,接种要求同普通儿童。故只要按医生要求服药,且近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正常,可接种,接种疫苗期间无需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甲亢患者,接种后如有发热等不良反应时,注意监测心率、血压,避免剧烈运动,若心率持续较快或有明显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1型或2型糖尿病 1型或2型糖尿病患儿坚持规范治疗,没有急、慢性并发症且血糖稳定时,理论上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前,建议至少提前3-5日加强血糖监测,特别是对于平时未规律监测血糖的患者,请尽量监测三餐前后、夜间、晨起的血糖波动情况,确认血糖稳定后接种方可减少疫苗接种风险。接种后,除继续密切监测血糖外,并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食欲下降等反应,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适当调整饮食和胰岛素用量,不建议通过增加额外的运动降糖。 如有发热、进食异常、频发低血糖或持续高血糖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另外,接种疫苗的手臂2周内尽量避免再注射药物或疫苗。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儿有一部分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平时需要口服生理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来维持正常的水盐电解质代谢,维持血压、血糖稳定,若病情稳定,能按医生要求服药,近期各项检查指标正常的患儿理论上不影响新冠疫苗接种。 另一部分是因为后天感染、手术、放疗等因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往往也需要口服生理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该类患儿能否接种新冠疫苗一方面取决于肾上腺功能是否稳定,另一方面取决于导致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原发病是否稳定。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在行激素替代治疗的患儿接种新冠疫苗前后一定不能随意停药,并且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状态。接种后如有低热等轻度不适,可酌情增加皮质激素剂量。如有高热、呕吐、低血糖等情况,请及时就医。 矮小症生长激素治疗中 目前临床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化学结构和人体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理论上不影响疫苗接种。如果患儿已经使用生长激素4周以上,无不适表现,则不影响新冠疫苗接种。 因为矮小症的病因较多,能否接种新冠疫苗主要取决于导致矮小的病因或者基础病,当病因不是新冠疫苗接种禁忌时,可以正常接种。为了便于观察疫苗接种后有无不良反应,可在接种后停用生长激素1-3天,无不适后可继续用药。注意,如果生长激素采取手臂注射者,接种后2周内避免在疫苗接种同侧手臂注射。 性早熟性腺发育抑制针治疗中 国内使用的性腺发育抑制针一般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多采用的是28天一次皮下注射的,安全性良好。少数患儿注射后出现注射部位局部红肿或皮下结节,极少数出现全身多发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为了更好的区分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新冠疫苗反应,建议二者注射时间尽量错开3天左右,且不要在同侧手臂注射。 总之,患慢性内分泌疾病儿童更需要接种新冠疫苗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但是接种前请先评估原发病是否稳定,请仔细查看接种单位的接种要求,接种后请密切关注孩子有无不适,如出现严重的不适,请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