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消化道异物通常指被误吞的难以消化且未及时排出而滞留消化道的各种有形物体,也包括误服的危险化学物质。消化道异物主要发生在儿童,占比可达 70%~80%,其中 75% 发生于 4 岁以下儿童。
二、分类:
1.依据异物的形状、性质消化道异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钝性异物:以硬币最为常见。(2)尖锐异物:常见的有枣核、螺丝钉、 针、张开的别针、牙签、牙科针和骨刺等(3)电池:其 中 纽 扣 电 池 最 常 见 。 (4)磁性异物:如磁珠、磁棒,(5)长形异物: 棒棒糖棒、塑料勺、笔帽、钉子、笔等,约占儿童消化道异物的 24.7%,易嵌顿于十二指肠球‑降部交界处。(6)其他异物:食物(果核或食团)、胃石、毛发、聚丙烯膨胀球如水养球、医源性异物(牙科针、吸痰管、棉签)、袋装毒品等。
2.按异物的危险度:
(1)非高危消化道异物:多为钝性异物,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4%,造成伤害的风险相对较低,以食管部位的嵌顿为主。
(2)高危消化道异物:毗邻重要器官与大血管的异物、腐蚀性异物、尖锐异物、磁性异物等属于高危异物。
三、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儿误吞异物后并无明显临床症状。 如果有症状,也依患儿年龄、异物的种类和大小、异物滞留的部位和时间及是否合并周围组织的损伤而异。 食管异物嵌顿症状在小婴儿可表现为流涎、呕吐、反复哭闹、拒乳拒食,较大儿童则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哽噎、胸痛。当异物位于食管中上段压迫气管时,可出现咳嗽、喘息或呼吸困难。胃、十二指肠及下消化道异物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也可引起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异物在消化道内滞留或嵌顿时间过长,异物机械磨损或化学物质渗漏均可引起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及出血。如果患儿误吞异物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反复咳嗽、气促及腹痛等,需警惕消化道穿孔的可能 。致命性大出血需警惕发生食管‑主动脉瘘的可能。
四、治疗原则:
儿童消化道异物治疗前应先进行风险评估,详细了解异物的种类、数目、大小、形状、质地、滞留部位、滞留时间、有无并发症以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等,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尽早拟定处理方案。非高危消化道异物大多数无需干预可自行排出,对于不能及时自行排出体外的异物,消化内镜是首选治 疗;如果为高危异物,需行紧急内镜治疗;若已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经评估内镜诊疗可能出现严重并发 症 ,需 外 科 手 术 干 预 或 多 学 科 联 合 会 诊 共同讨论制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