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科导航 > 康复医学科

脑瘫儿童早发现

发布:2021-12-02

图片5.jpg

“不可能,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会是脑瘫呢?他很聪明啊,什么都啊!”康康的妈妈拿着医生的诊断结果,几度哽咽,始终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据康康妈妈回忆,其实在很早的时候,社区的医生就告诉她,康康肌张力有点高,建议去大医院做详细检查。第一次做妈妈,没有经验,她觉得自己孩子没有问题,月子里头就抬很好了,“力气”也很大,就忽视了。直到现在,康康一岁了,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会走路了,康康还坐不稳,这才想到来医院看看,等到的却是这个让她无法承受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脑瘫呢?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脑瘫的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全球范围内,脑瘫发病率约为 1‰一5‰,并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脑瘫患病率约为2‰一3.5‰,在小儿脑瘫中痉挛型脑瘫在各种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一70%。

脑瘫有哪些高危因素呢?孕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病等、孕期胎盘问题、脐带羊水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先天性畸形、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

出现哪些症状时家长应该警惕呢?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硬;换尿布时两腿难以分开;头后背甚至角弓反张,身子打挺,胳膊后背;孩子过于安静,自主活动少或过多乱动;经常有异常持续哭闹;双手紧握拳手不能张开或拇指在手掌心;抽风惊颤频繁,听见声音特别容易惊;头围异常,如头过大或过小;吸吮无力,哺乳喂养困难,体重增加缓慢,经常呛奶,张口伸舌 ;2-3 个月还不会微笑,眼不会追视玩具,竖头不稳;4-5 个月还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 90°,坐在床上身子前倾明显,不会伸手抓东西,活动时双侧姿势不对称;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不会坐,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另外持续足尖点地;8 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等等。以上某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中出现,不能单纯根据其中一两项异常就诊断为脑瘫,但如果存在多种异常,而且有高危因素,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康复科就诊,除了进行发育性体格检查外,还需做一些发育性神经学检查和实验室评价。重度脑瘫可在出生后不久通过头颅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预测,对一些病因不明的患儿则需要进行详细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及染色体基因检测,严格排除遗传性先天性疾病。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否就有一定有效果呢?在生命的早期或者症状发生的早期,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下来,并且这一时期脑组织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若此时进行科学的早期干预,可获得最佳疗效。研究证明,早期干预有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改善,减少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当然,脑瘫一旦确诊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家长也要正视这个问题,接受现实。脑瘫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尽早帮助孩子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就一定能战胜病魔,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