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术论文一览表
序号 | 期刊及论文类型 | 科室 | 论文题目 | 发表期刊 | 影响因子 | 中科院分区 | 年 | 卷 | 期 |
1 | SCI/SCIE | 妇女儿童健康研究所 | Prenatal exposure to metal mixtures,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in early life and effect modifiers: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12.2 | 一区 | 2024 | 477 | / |
2 | SCI/SCIE | 检验部 | DAB2+ macrophages support FAP+ fibroblasts in shaping tumor barrier and inducing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liver cancer | Theranostics | 12.4 | 一区 | 2024 | 14 | 12 |
3 | SCI/SCIE | 检验部 | Aloperine Suppresses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teracting with VPS4A to Inhibit Autophagosome-lysosome Fusion in NSCLC | Advanced Science | 14.3 | 一区 | 2024 | 11 | 31 |
4 | SCI/SCIE | 药学部/小儿神经内科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vetiracetam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 4.4 | 二区 | 2024 | 15 | / |
5 | SCI/SCIE | 普外二/泌尿外科/妇幼超声影像诊断科 | Building a predictive model for depression risk in fracture patients: insights from cross-sectional NHANES 2005–2020 data and an external hospital-based dataset | BMC Public Health | 3.5 | 二区 | 2024 | 24 | 1 |
6 | SCI/SCIE | 骨科 | Ultrasound-guid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length- unstable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 2.2 | 三区 | 2024 | 25 | 1 |
7 | SCI/SCIE | 麻醉科 | Accuracy of thransthoracic lung ultrasound for diagnosing pulmonary embolism: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Thrombosis research | 3.7 | 三区 | 2024 | 241 | / |
8 | SCI/SCIE | 普外一/精准医学实验室/妇女儿童健康研究所 | The combined exposure of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and high fat feeding affects the intestinal pathology damage and microbiome in zebrafish |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 2 | 三区 | 2024 | 104 | 6 |
9 | SCI/SCIE | 新生儿二内科/小儿呼吸内科/急诊科 | Prognostic value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the prognosis of pediatric patients in critical care units | PLOS ONE | 2.9 | 三区 | 2024 | 19 | 8 |
10 | SCI/SCIE 论著 | 眼科 | Clinical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n thickness changes in the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of patients with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 BMC Ophthalmology | 1.7 | 四区/Q3 | 2024 | 34 | 1 |
11 | SCI/SCIE | 孕产保健科 | Joint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with the Female Urinary Incontinence: An Analysis ofNHANES 2011-2016 | Urologia Internationalis | 1.6 | 四区/Q3 | 2024 | 108 | 4 |
12 | 中华期刊 | 普外一 | 2岁及以下儿童肠套叠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2024 | 45 | 8 | ||
13 | 中华期刊 | 甲乳外科病区/护理部 | 住院患儿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中华护理杂志 | 2024 | 59 | 16 | ||
14 | 中华期刊 | 小儿血液科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铁过载对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 中华血液学杂志 | 2024 | 45 | 6 |
二、专利授权清单
序号 | 发明人 | 科室 |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类型 | 授权公告日 |
1 | 何学莲;黄玉凤;赵培伟;罗素坤;万春辉;谭黎;张蕾;胡艳秋 | 精准医学实验室 | 一种基因检测实验用微量移液器 | ZL 2023 2 3438887.6 | 实用新型 | 2024-8-13 |
2 | 徐利华;李海涛;龚莉莉;胡钢 | 甲乳外科 | 一种脓肿穿刺负压冲洗三通装置 | ZL 2023 2 1588710.1 | 实用新型 | 2024-7-16 |
三、部分论文简介
(一)出生队列研究室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大规模出生队列和纵向数据分析探讨孕期暴露于金属混合物对婴儿早期体重指数轨迹的影响
近期,妇女儿童健康研究所出生队列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IF=12.2)上发表论著《Prenatal exposure to metal mixtures,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in early life and effect modifiers: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本研究探讨了孕期暴露于金属混合物对婴儿早期体重指数(BMI)轨迹的影响。研究基于7118对母婴配对的前瞻性队列数据,检测了母亲尿液中的18种金属,根据潜分类增长模型(LCGM)确定了五种BMI轨迹组。本研究发现孕期暴露于金属铊(Tl)和铝(Al)会增加婴幼儿“低-上升”生长轨迹的风险,这种生长模式与出生后快速生长有关,可能导致长期健康问题,如肥胖或心血管疾病;本研究还发现金属锶(Sr)可降低婴幼儿“低-上升”生长轨迹的风险,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还发现,母亲孕前的BMI和婴儿性别会调节金属暴露与生长轨迹之间的关联。
创新点与价值:本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出生队列和纵向数据分析了金属混合物(而非单一金属)对婴儿生长的影响,强调了关注孕期环境暴露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长期健康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孕期金属暴露的监测和暴露防范,从而降低不良生长模式及其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5220
(供稿:妇女儿童健康研究所杨晨辉)
(二)药学部联合小儿神经内科发表一篇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关注左乙拉西坦在儿童偏头痛预防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4年8月,药学部/小儿神经内科刘智胜院长团队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中科院2区/JCR1区,IF=4.4))上发表研究成果:《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vetiracetam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左乙拉西坦(LEV)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在成人偏头痛预防中已显示出显著效果。然而,对于儿童群体,其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相对缺乏。该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旨在填补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研究方法包括检索多个数据库,独立审查和提取数据,重点关注疗效终点和药物不良反应(ADR)。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RoB2)和非随机干预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INS-I)评估研究的偏倚风险。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遵循PRISMA指南和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在服用LEV后,儿童的平均头痛频率每月减少5.19次,头痛无发作率为28%,超过83%的参与者每月头痛频率减少50%以上。儿童偏头痛残疾评分(PedMIDAS)显著降低。LEV组和对照组之间的AD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整体ADR率为18%,最常见的ADR为易激惹。尽管LEV在预防儿童偏头痛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但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中断,尤其是对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对其安全性的担忧。未来的研究应优先考虑设计良好、样本量较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LEV在预防儿童偏头痛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已在国际前瞻性系统评价注册系统—PROSPERO(CRD42024497643)注册,且未发生协议变更。研究结果为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期待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指导。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har.2024.1407897
(供稿:药学部彭静)
(三)眼科研究团队一项随访研究:探讨G11778A 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疾病进展过程中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病程≥6个月的患者视力改善相关影响因素
2024年8月,眼科研究团队在《BMC Ophthalmology》(中科院4区/JCR区3区,IF=1.7)上发表研究成果:《Clinical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n thickness changes in the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of patients with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该研究主要探讨G11778A 型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疾病进展过程中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病程≥6个月的LHON患者视力改善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对2017.7月至2020.12月来我院诊断为G11778A型LHON患者进行了随访。根据LHON患者纳入研究时的病程分为3组:亚急性期组(<6月)、动态期组(6-12月)、慢性期组(>12月),间隔3±2月随访1次,一共随访2次,收集临床资料。在随访过程中观察到 BCVA 提高≥0.3LogMAR作为出现视力恢复的标准,将病程≥6个月的 LHON 患者分为视力恢复组和视力未恢复组,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二组的基线值和后续随访观察情况。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入组时候的颞侧RNFL厚度、年龄、发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等因素与LHON患者(病程≥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的相关性。
我们的随访研究发现LHON患者疾病进展中RNFL厚度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患者颞侧RNFL先受损变薄,然后下方、上方 RNFL变薄,最后鼻侧RNFL厚度也变薄,RNFL 的改变顺序可为LHON与其他视神经病变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LHON患者具有一定自愈可能性,但是目前仍不清楚何种因素和 LHON患者视力自发性恢复情况相关。我们的研究发现基线BCVA对于病程≥6个月LHON患者的后期视力恢复的情况有一定的提示意义,视力情况较好的患者随后出现一定程度视力恢复的可能性更大,有助于临床上判断 LHON 患者的预后情况。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86-024-03625-0
(供稿:眼科王丹)
(四)普外一发表临床研究:关注2岁及以下儿童肠套叠患儿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2024年8月,普外一研究团队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第45卷第8期上发表临床研究《2岁及以下儿童肠套叠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儿童医院确诊并行非手术复位的2岁及以下的肠套叠住院患儿28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灌肠复位结果将其分为成功组234例和失败组47例。通过对两组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单因素分析,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肠套叠患儿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效能评价,并运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研究发现年龄小于1岁、有呕吐症状、腹胀、血红蛋白降低、包块位于左侧腹和套入长度长是导致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该模型的AUC达到0.975,显示出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预测工具。
原文链接:https://rs.yiigle.com/cmaid/1505117
(供稿:普外一郭宏溪)
(五)甲乳外科发表临床研究:关注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分析、预测及护理要点
近期,甲乳外科护理研究团队在《中华护理杂志》上发表临床研究《住院患儿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关注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分析、预测及护理要点。
研究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我院住院且发生VTE的62例患儿作为VTE组,按照1:4的比例选择同时间段在同科室住院且未发生VTE的248例患儿作为非VTE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别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采用Bootstrap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表明PICC留置时长≥3d、留置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ICU住院时长≥4d、制动时长>72h是住院患儿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研究价值:研究通过数据平台收集病例资料全、纳入生物标志物,且关注的是住院患儿整个群体,而非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等特殊人群,普适性强。可以为护理人员早期识别VTE高风险患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原文链接:10.3761/j.issn.0254-1769.2024.16.007
(供稿:甲乳外科陈娅娟)
(六)血液科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探讨铁过载对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影响
2024年8月,血液科研究团队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铁过载对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探讨铁过载对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疗效的影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儿童SAA的主要手段。接受移植的SAA患儿如长期输血治疗,罹患铁过载风险显著增加,但目前铁过载对SAA患儿预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allo-HSCT的74例S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移植前铁过载组[血清铁蛋白(SF)>1000 μg/L]患儿移植前病程更长、红细胞输注量更大、回输CD34+细胞数更多,且铁过载显著延迟了移植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重建,增加了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和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然而,铁过载对患儿的总生存(OS)率和无失败生存(FFS)率并无显著影响。
本研究发现铁过载显著增加SAA患儿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改善患儿移植后的长期生存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原文链接:https://rs.yiigle.com/cmaid/1511737
(供稿:小儿血液科晏黎)
四、专利简介
(一)一种基因检测实验用微量移液器
微量移液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吸头推出器套管容易与微量移液器底部发生松动,甚至出现吸头推出器套管脱落,导致无法使用,对基因检测实验造成影响,为此,需要一种基因检测实验用微量移液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微量移液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顶端的一侧设有吸头推出器,所述防脱落机构包括固接在套管顶端一侧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端转动连接有螺母,所述底槽底端的一侧设有金属推杆,所述金属推杆两侧的底端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弹簧一的端部均固接有金属球,所述螺母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金属推杆插入圆孔内,金属球挤压弹簧一,金属球进入凹槽内,并进入螺母内,拧动螺母,螺母带动套管上移,金属球相对下移,当金属球与卡槽对应时,金属球卡入卡槽内,此时套管不会出现与微量移液器发生脱落的现象,该微量移液器始终能够正常使用,确保了实验能够正常进行。
(供稿:精准医学实验室黄玉凤)
(二)一种脓肿穿刺负压冲洗三通装置
在临床应用中,现有的脓肿穿剌负压冲洗三通装置存在着不便于拆装缺点,导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脓肿穿剌手术的过程中无法将冲洗接头和输液接头进行拆卸更换,需要频繁的对患者进行穿刺处理,这种方法不仅给患者手术增加了痛苦,而且容易对患者伤口造成感染,不方便使用,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降低了冲洗三通装置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提供一种便于拆装的脓肿穿剌负压冲洗三通装置。通过调节第二控制阀对第二接通管进行关闭,然后通过转动活动转块可以带动螺纹杆转动,从而会依次带动滚动轴承、活动转块和活动压块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对第一接管、第一软管和冲洗袋进行拆卸,同时通过上述原理可以将输液管和输液袋安装接在第二接通管的外侧,实现了第一软管和冲洗袋与输液管和输液袋更换的目的,通过上述原理,也可以对第二软管和真空按压球进行拆卸更换,同时可以根据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的需要对第一软管、第二软管和输液管的位置进行更换,以保证医护人员对患者冲洗、输液和抽吸的效果。
(供稿:甲乳外科徐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