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由于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A)代谢障碍,不能转变成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大量蓄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从尿中排出,因而患者全身和尿液发出特殊鼠臭味。PKU的临床特征以智力低下为主,有时伴随有精神神经症状,如兴奋不安,多动或嗜睡、萎靡等,多数呈脑电图异常,同时由于黑色素合成不足,患者会表现出色素脱失的症状。
在我国,PKU的发病率约为1/10000,已经逐步成为新生儿筛查中的常规检查项目。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后,采集足跟末梢血,做苯丙氨酸浓度测定,是患儿早期筛选的重要方法。初筛阳性的受检者可通过进一步复查实验来排除或确诊。PKU在临床上可以分成经典型、中度型、轻型和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症。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主要适用于典型PKU以及中度型的患者,而BH4缺乏症除饮食控制外,需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PKU通常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因而明确其致病基因及相应突变位点,对于指导再生育,避免患儿出生具有重要意义。经典型PKU多为PAH基因突变所致,而引起BH4缺乏症的致病基因则较多,常见的有PTS基因、GCH1基因等。在明确了患儿及其父母所携带的致病基因突变后,可在母亲再次怀孕的10~12周或16~22周,分别采集绒毛或羊水,用以检测胎儿的基因型,将其结果同时与先证者及父母比对,得出胎儿出生后患病的可能性。通常情况,胎儿的基因型若与先证者相同,那么患病的可能极高,可由父母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是否继续妊娠,而胎儿基因型与父母其中一方相同为携带者,或者完全不携带致病基因突变,那么出生后的患病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