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是由我们的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皮质醇),可以调动我们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原等物质,它活跃在肝脏和肌肉细胞的各个缓解中,维持血糖和自身糖原储备之间的微妙平衡,把各个器官互相联系协同起来。它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剂、抗休克等多重生物效应,是临床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在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激素的用武之地。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许多副作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糖皮质激素究竟是“佛”还是“魔”呢?接下来我们就谈谈糖皮质激素的功与过。
对于我们普通人,怎么分辨什么药是糖皮质激素呢?有的人敏感过头,只要包含“素”字,都认为是糖皮质激素,最深受其害的就是抗生素。其实真正的糖皮质激素,名字里根本没有“激素”或者“素”,只需要看最后一个字是“松”或“龙”。糖皮质激素按起效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短效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作用时间8-12小时;中效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作用时间12-36小时;长效如地塞米松、倍地米松等,作用时间36-54小时。
糖皮质激素的功:
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显著但缺乏特异性,临床应用于:①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白血症等。在应用有效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同时,可用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有助于患者渡过危险期。对严重的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乙型脑炎等,糖皮质激素也有缓解症状的作用。②防止炎症后遗症。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防止或减轻粘连及疤痕形成,如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睾丸炎及烧伤等。③眼病。有迅速消炎止痛、防止角膜混浊和疤痕粘连等作用,如虹膜炎、角膜炎及视网膜炎等。
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临床应用于: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贫血、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②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性排异反应。③过敏性疾病。用于治疗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输血反应等。
抗休克作用。临床应用:对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是抢救休克的主要药物。
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临床应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
退热:对严重的中毒性感染如肝炎、脑膜炎、败血症及晚期癌症的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在发热诊断未明确前,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困难。
糖皮质激素的过(副作用):
引发或加重感染。激素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容易诱发感染。如果本身存在感染,激素可使感染进一步加重。
药源性“库欣综合征”。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外源性库欣综合征”,病人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四肢纤细、痤疮、多毛等。
引发或加重胃溃疡。激素会导致人体胃部粘膜的分泌减少,同时使胃酸的分泌量增加,导致胃部的纤维组织出现增生,进而使胃黏膜失去保护、修复的能力,使患者出现胃溃疡的问题。
引发类固醇性糖尿病。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人体内部糖原异常增生,使胰岛素本身的抗糖作用收到影响,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高血压。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并使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II和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可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尿钙排泄,还可以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成骨细胞凋亡。长期大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甚至股骨头坏死。
精神异常。糖皮质激素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表现为欣快、激动、焦躁、失眠,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抑郁。
总结:
激素具有广泛的临床用途,许多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激素,然而激素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必须正确、合理的使用,并针对激素副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素的治疗作用,减少或避免激素的不良反应。总之,糖皮质激素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医生会选择在合适的剂量和适当的疗程,如今大多数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在家长的配合和医生的娴熟技术下也是可防可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