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手机扫一扫

English 导医版 专业版
首页  > 专科导航 > 新生儿内科
早产儿临床管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1-10-01

     

早产儿尤其是超未成熟儿管理,是科室医疗技术精细化程度的具体体现,新生儿科通过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根据不同胎龄早产儿成立医护小组,制定专属治疗护理方案,积极学习和更新理念,将新观念应用到早产宝宝的治疗护理工作中; 超未成熟儿的产前会诊、产房的救护和肺复张。产房到 NICU 途中的保暖与呼吸支持、中线体位、暖箱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维持血压的稳定、疼痛的评估及管理,微量喂养联合吸吮功能训练、鼓励母乳喂养,监测FENTON 曲线,开展营养风险评估及干预,联合眼科进行早产儿 ROP 筛查等,做到精细化管理,从每个细节出发,以提高无并发症早产儿的成活率。

  1. 完善而先进的呼吸支持技术∶自上世纪90 年代初新生儿科使用人工碑吸机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天都有多台常频或高频呼吸机、CPAP呼吸机用于抢救危重患儿。率先在省内将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用于抢救肺动脉高压患儿,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丰富了抢救方法,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极低,抢救成功率在 97%以上,得到了全国新生儿学组专家的高度青定。

  2. 动静脉同步换血术∶该方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症的有效方法。该科于 2001 年对原来换血方法改良后率先使用,此方法临床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操作更简便,有效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该方法能迅速缓解部分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再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副作用少。我科一线医护人员均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

 4PICC 技术∶至今已成功穿刺1000 余例且无一例感染,此技术明显减少了极低早产儿的侵入性操作,消除了高渗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皮肤坏死的现象,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了医疗纠纷,在全省新生儿picc 技术中率先填补了这项空白,成为成功抢救极低、超低体重儿的一项利器。

 5、脑干所觉诱发电位 (ABR)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 (NBRA)∶ 我们不仅关注患儿的存活率,也十分重视患儿的生存质量。专门安排一名医师做高危儿出院后的随访,给出院患儿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利用 ABR NBNA 对患儿的听力及神经发育的近远期预后作出科学而恰当的评判,并给予及时的干预。

 6、旱产儿综合教治技术∶我院新生儿科专门开辟了早产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并且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保证了早产儿的医疗质量。对早产儿进行科学的触管理、严格的院感控制和规范的营养支持。先后开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明膜病、常频及高频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胃肠外营养,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旱产儿贫血等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临床,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并运用发展性照顾(NIDCAP)的理念,根据每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及可能排除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体位等,并致力于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如早产儿"鸟巢"、暗室,微量喂养、亲情抚爱,心理护理等,减少了早产儿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授高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

  7、新生儿脑损伤及早期干预、防治伤残的技术∶我科于 2014年开展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新被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身至低温治疗HIE的研究,从而降低或减轻了中重度HIE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8、新生儿院前急教技术:作为湖北省联盟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和武汉市球场街站120急救中心,配置了4辆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建立了完善的转运制度和全面的抢救技术(STABLE模式),包括院前急教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呼吸支持技术应用等。自16年来共转运新生儿2千多例,占同期总住院病人的 28.3%,转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出生窒息(共占65.2%),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治愈好转率达99.3%。并先后与湖北省内多家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转运辐射半径达 300 公里,降低了湖北省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9、术后患儿治疗以及护理:新生儿外科术后的危重新生儿均转入我科进行治疗以及护理,常见疾病如NEC术后、肠梗阻术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胃破裂术后、短肠综合症等等,我科高质量的治疗手段以及精细的护理手段,为这些术后的孩子带去了生的希望。

食管闭锁术后患儿给予动脉血压监测

多种呼吸支持、NO的使用

  早产11.jpg

早产12.jpg


            亚低温治疗HIE

 

CRRT患儿

5.jpg

早产14.jpg